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正文

中国全面脱贫的重大理论意义

发布日期: 2021-03-29 10:32:39  点击: 64
来源:红旗文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一凝聚人类共同理想、反映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壮举,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深化世界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进一步彰显了人民立场的极端重要性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不仅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也深刻阐明了人民立场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理论,始终把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这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与以往只代表少数人利益、反映一定阶级意志和需要的所有理论都区别开来,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方法论前提。正是站在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无产阶级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刻的世界历史洞察,发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正是看到了广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53页)等不断积累的社会不公,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因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同时,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来实现,新的社会形态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我们党把“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作为郑重承诺,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发挥人民立场的方法论原则。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我们做到了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所以能够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中国全面脱贫是坚持人民立场的重大创举,是发挥人民立场方法论原则的必然结果。

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贫困进行了批判。对资本主义贫困现象的深入观察、贫困实质的深刻揭露、贫困根源的深层把握、消除贫困的理论探索,以及对实现“所有的人富裕”的社会追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凝聚着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

尽管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根本立场、方法论原则、目标宗旨、依靠力量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理论,人类也一直把全面消除贫困作为努力奋斗的根本方向,但是直到中国全面脱贫之前,人类一直缺少全面消除贫困的历史事实,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社会根本性质等原因,仍然有很多人遭受着贫困的困扰、面临着贫困的威胁。人类能不能全面消除贫困、怎么全面消除贫困、依靠什么全面消除贫困等问题直接在实践上叩问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缺少相应的实践内涵和具体的实践支撑。

中国全面脱贫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由科学理论成功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在实践上对人类能不能全面消除贫困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肯定的回答,为怎么全面消除贫困、依靠什么全面消除贫困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答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涵。中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

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吸收了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内在矛盾,作为对以往社会形态辩证否定结果的新生事物,具有毋庸置疑的优越性。实践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把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究其根由,在于实践中缺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把握。

马克思在谈到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时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人们利用马克思提供的批判方法来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但却曾陷入误区,有时片面坚持本质决定一切,出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端化倾向,有时又片面从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把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理解为简单的否定,所认定的很多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从对资本主义原则的简单颠倒中得到的,结果并没有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的认识与实践。经过长期曲折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才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全面脱贫的辉煌成就正是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取得的。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实现了大量贫困人口的脱贫,也为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我们党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使全面消除贫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伟大的现实。

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旧的社会形态必然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因为新的社会形态不仅更能满足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而且更能满足人类对公平正义富裕和谐等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作为到目前为止最高级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组织形式,是在批判继承以往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辩证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凝聚着整个人类文明中对公平正义富裕和谐等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着自古以来人类梦寐以求全面消除贫困的理想,吸收了包括资本主义在内以往一切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因而具有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无法比拟的历史先进性。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的理论创新中,我们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也深刻把握到社会主义所应该具有的历史先进性。这种历史先进性不仅体现在要有比资本主义等以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组织形式更高、更快的社会生产力,而且最终要体现在更能保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上,更能保证“所有的人富裕”和所有的人“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所确立的共产主义信仰充分体现了有史以来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在中国,从春秋时期儒家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道家的“小国寡民”、农家的“并耕而食”,到近代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大同书》,再到孙中山革命一生不懈追求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在西方,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的《乌托邦》,从康帕内拉、摩莱里等的空想共产主义到圣西门、傅立叶等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把消灭贫困、实现“所有的人富裕”作为理想和目标。

贫困作为人类社会的顽疾,一直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在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之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真正摆脱全面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第一次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中国全面脱贫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更高、更快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到目前为止实现生产力更高、更快发展所具有的最大优越性。因为没有更高、更快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创造满足社会全面消除贫困所需要的巨大物质财富,不可能奠定全面消除贫困所必要的雄厚物质基础。中国全面脱贫更加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所有的人富裕”和“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方面的历史先进性。因为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把人类梦寐以求的共同富裕理想作为本质要求,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创造人类历史上全面消除贫困的伟大壮举。

(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教授)